馬上又是一年端午時,很多家庭都已準備了著各種餡料的美味粽子。粽子,又叫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,是端午節的必備食物,其由來已久,花樣繁多。端午節被戲稱為“粽子節”,全國范圍內的朋友都會吃上一些來應節。面對誘人的粽子,我們究竟怎樣吃才能在過嘴癮的同時還保證健康呢?
吃粽子不可不知的8個注意事項,吃前了解下
1、別冷著吃
粽子不宜冷食,一定要趁熱食。粽子的主料是糯米,支鏈淀粉含量高。糯米加熱后,支鏈淀粉會糊化,有利于被消化酶分解,更易消化;而一旦冷卻,淀粉會老化回生,分子間凝固加強,不容易被消化。加了油脂、肉、蛋黃的粽子更不宜冷吃,對于消化能力差的人來說尤其要注意。
2、別過量吃
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,黏度高、不易消化,且缺乏纖維質,含過多的脂肪、鹽、糖等,過量食用會引起胃酸過多、腹瀉、腹脹、腹痛等癥狀,肉粽子里不僅僅是糯米,還加了大量的飽和脂肪,對于胃不好、消化吸收能力差的人來說,大量的葷油,顯然會給消化系統帶來負擔,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。
3、別吃太快
對牙齒脫落、肌肉收縮力減弱的老人及咀嚼功能還沒發育完全的小孩子來講,粽子有可能黏在食道而出現窒息。每年都有因吃粽子太多或太快而發生被噎甚至窒息事件。
4、胃病、腸道病患者別貪吃粽子
粽子蒸或煮熟后,會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,進食后會增加消化酶負荷,兼之其性溫滯氣,吃多了會加重胃腸負擔。平常有腹脹、消化不良、腸粘連的人吃多了粽子,就會鬧毛病。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如果貪吃粽子,還有可能引起潰瘍穿孔、出血等癥狀,使病情加重。
5、心血管病患者應選擇素粽
某些粽子含有肉、蛋黃、紅棗、海鮮等,這類粽子屬于高脂肪、高蛋白、高膽固醇的食品。患有心血管病的人食用,會增加血液粘稠度,影響血液循環,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,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塞。
建議此類人群選擇少油、少肉、少鹽的粽子,量不宜多,吃時搭配蔬菜、水果一起吃。
6、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粽子
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的食物有兩類:一是含糖量高的、或是使血糖上升快的食物。二是易使血脂升高的食物。
粽子中主要用的是糯米,糯米的升糖指數高,會使餐后血糖迅速上升,對于血糖控制十分不利。更不要說白粽、甜粽等,往往還要蘸白糖食用。
而咸粽中,為了使粽子味道更香,往往會在粽子中包入一小塊油脂,脂肪含量更是不得了。
7、痛風患者慎食粽子
粽子的餡料種類有很多,還有人把山珍海味也包在粽子里。但人們在大飽口福的同時,也要小心痛風來襲。粽子內有魷魚、干貝、鮑魚、五花肉、蛋黃、香菇時,痛風患者要特別小心,盡量少吃或不吃。
8、膽結石、膽囊炎、胰腺炎患者別太油膩的粽子
有膽結石、膽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,最好不要吃肉粽、蛋黃粽和其他太油膩的粽子,以免病情發作。